国际博士管理学知识:企业DNA的基本要素
企业DNA的基本要素
“企业DNA”最早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提区(Noel M. Tichy)提出。企业DNA也就是企业基因密码,企业作为一种活的非自然生物体,有自己的遗传基因,跟人类DNA相差不远。如果说人的基因决定了人的身体素质和发展潜质,那么企业DNA决定了企业的形态、发展乃至变异的种种特征,决定了企业规模、类型以及企业经营是否健康有序等最基本的方面。企业DNA概念的提出,其价值在于把企业的发展视作是一个生命体的成长。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成长而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得以存活的前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非生产产品,这使得逐渐异化且渐行渐远的企业发展问题回归其本原,因而能更清晰地把握企业发展的本质。
根据加里·尼尔逊(Gary Neilson)、布鲁斯·帕斯特纳克(Bruce A.Pasternack)、德乔·门德斯(Decio Mendes)和谢祖墀等人撰写的《四基本要素决定企业DNA》,企业DNA有四个基本要素。之所有将企业DNA的要素归结为四个,是因为受到“生物双螺旋结构的DNA由四种核苷酸分子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启发。这四个基本要素通过无数种组合方法形成企业的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企业的行为与绩效,从而影响企业的进化方向。
企业DNA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
1、决策权:谁决定什么?决定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参与?一个人是如何失去或者得到决策权的?
2、组织架构:组织的层次是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图内的线条和方框是如何连接的?组织由几个层次组成?每一层次有多少直接下属?
3、激励机制:每个员工都有什么样的职业目标、择业动机和职业选择?员工取得什么样的业绩才会被奖励?如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员工?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应当鼓励和引导员工关心哪些事情?
4、信息传导:衡量员工业绩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调整行动?如何培训员工?预期和行动过程是如何相联的?谁知道什么?谁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如何从拥有者传递到需要者手中?
企业DNA理论至少有三点值得重视。首先,正如SWOT分析和“五力分析模型”一样,企业DNA为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和范式。通过这个框架来检查企业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资源状况及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容易地看到哪些环节不畅,工作的瓶颈是什么;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诊断企业,通过诊断了解企业的“健康”状况:是健康,亚健康,不健康还是病入膏肓。若幸为健康还得进一步求证,目前呈现的健康状态是否是一种“脆弱”的健康;若不健康其症结又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以适时采取措施,或防患于未然,加强修炼内功,强身健体,固本培元;或迅速启动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机制,挽狂澜于既倒,起死回生;或警钟长鸣,时时提醒要有忧患意识注重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些“不健康”的企业,常常是在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出现问题,如机构臃肿,科层繁复;权力过分集中,分权授权不够;政令不同,下属阳奉阴违;人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振等。
其次,企业DNA理论告诉我们,那些基业常青经营有道的企业,并不在于它规模的大小和发展的快慢,甚至也不在于对机会把握能力的优劣,而在于他们找到并培育了自身的优质基因(DNA),从而使企业机体能抵御“病菌”侵蚀而不断成长。从创立企业的初期就要选好“种源”,要在甄别和培育 “优种”上很下功夫,争取“先天”优势,赢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同时在“后天”的生存发展中,奉行“适者生存”主义,始终注意培养和造就强壮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寻求和周遭世界的协同发展。较之从前,基于生态学的企业发展更重视与环境的和谐,与自然的共处,与其它企业或组织的共生共荣。企业的发展战略应为与利益关系者之间的共同进化,而非一味地竞争、斗争乃至你死我活消除异己的“战争”。
第三,若企业“先天不足”怎么办?难道只能听天由命,自暴自弃,自甘平庸?企业DNA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可以进行自己的“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通过人工的“基因修饰”或“转基因”,通过“遗传变异”、基因的“靶向治疗”或“杂交”来获得“变异优势”,从而获得长久的发展。实践中,通过引入新的高质量的战略投资者,既可以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又能达到改造改组董事会的目的,从而优化企业的“基因”和治理结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使企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若必要或可能,还可以通过引入有操行高水准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而“换血”,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并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谋求持续发展。
企业DNA的四个基本要素
1、结构:组织的层次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图内的线条和方框是如何连接的?组织由几个层次组成?每一层有多少直接报告?
2、决定权:谁决定什么?决定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参与?一个人是如何失去或者得到制定决策的权威?
3、动力:每个员工都有什么样的目标、动机和职业选择?员工取得什么样的业绩才会被奖励?如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员工?如何鼓励员工?是直接的还是暗示的?鼓励他们干什么?
4、信息:衡量员工业绩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调整行动?如何培训员工?预期和过程如何沟通?谁知道什么?谁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如何从拥有者传递到需要者手中?
企业DNA类型
企业的战略、创新、执行力、文化等问题,无不植根于企业DNA的不同特征之中。通过对企业DNA进行剖析,加里·尼尔逊等人把企业 DNA分成了七类,即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消极进取型、时停时进型、过度膨胀型和过度管理型。其中,前三类企业的DNA尽管各有优缺点,但都属于比较健康的;后四类型企业的DNA属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这七种类型相当于生物进化至今所形成的物种,其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这些类型既是企业进化至今的现态,也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暂态。
DNA企业类型
1、韧力调节型
非常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外部市场的转变,同时又能始终坚持清晰的经营战略,并围绕它开展业务。具有前瞻性,能经常正确预测未来的变化,并未雨绸缪地做好准备。能够吸引积极进取具有团队精神的人,不仅向他们提供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还提供有效解决各种困难问题所需的资源和权力。
2、随机应变型
对变化不能始终做到提前预见和谋划,但仍然能在必要时显示出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不会失去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尽管它不失为一个充满挑战、催人奋进的工作场所,能设法留住好员工,财务状况亦不错,但仍然无法由优秀达致卓越。
3、军队型
通常由少数有经验的高层团队领航,主要借助企业领导层的意志和远见卓识取得成功。企业有能力制定并执行极好的战略,有些时候还会反复执行。但该企业最重要的课题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现任领导任期结束之后继续保持增长。
4、消极进取型
看上去好协调,好像没有任何冲突,这是一个“决策一致,但无法得到实施”的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权威、信息和激励措施来开展有意义的变革,一线员工很容易忽视来自总部的指令。高层管理对花了很大精力却不能实现预期价值而感到痛心疾首。
5、时停时进型
企业内有许多人都非常聪明能干,才华横溢而且积极进取,但由于缺乏相应制度和协调制度,常常不能一起朝同一个方向努力。结果往往是大家各行其是,机构几乎处于失控的边缘。
6、过度膨胀型
企业的扩张超出了组织模式的负荷,导致运转不灵。公司已经过分成长,超越了合理界限。总是出现无法有效执行的情况,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已经不能再有效地控制企业。
7、过度管理型
企业受多层管理的拖累,这类企业容易陷入“分析性瘫痪”的困境。管理人员通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时间花在相互检查工作上,而不是探索新的机会或防范潜在威胁上。企业常带有官僚作风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易于挫伤主动进取和追求实效的个人。
推荐浏览
国际博士、DBA国际博士、PHD国际博士、国际博士DBA、国际博士PHD、国际博士学位、国际博士项目、国际博士学习、国际博士课程、马来西亚国际博士、林肯大学国际博士
本文系本站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南海国际教育观点,不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发信至nh@nhibs.com。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