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成功需要汗水,但更需要耐心。
涂慷:和立大学教育学博士(Ed.D)13期同学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鄙人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童年成长于外公外婆的老屋,老屋的所在街巷——笃安巷,深藏于武汉市著名的三镇之一汉口的花楼街。正如作家池莉在《沧桑花楼街》中曾这样描写过:“武汉人谁都知道汉口有条花楼街。从前它曾粉香脂浓,莺歌燕舞,是汉口繁华的标志。如今朱栏已旧,红颜已老,那瓦房之间深深的小巷里到处生长着青苔。无论春夏秋冬,走进巷口,老汉口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花楼街的打铜手工技艺造就了武汉锣厂的名闻天下,打造的铜锣曾是美国波斯顿交响乐团的指定乐器。还有那些穿街走巷的汉绣、糖画、捏面人、剪纸等手艺人随处可见,这些带有浓厚传统技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都成为我成长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作为70后的自己,从小便深受那些大街小巷手工技艺传承者的影响,喜欢与竹编、泥土为伍,篡改课本上的插图成了我最拿手的绝活,渐渐地爱上色彩与造型的组合游戏而成为志趣,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和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接受了正统且专业的视觉美感训练,启迪了艺术创作生涯。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中那些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技艺离城市的生活越来越远。也许是幂幂之中注定,上天有意的安排,因长期写生在行走于闽南地区时,发现很多在生活中已看不到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漳州、泉州等地依旧存活着。作为一名高校的授业解惑者,我终于认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决定将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通过文字及影像将其记录下来,让那些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新一代学子认识到这些早期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让他们知道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品是中国艺术体系中决不可缺少的构建。从此我一头扎进民间艺术研究领域,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首先从闽南地区展开,并逐步扩大到闽西北及台湾地区。
我多次走访穷乡僻壤、小镇老店,寻访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的传统手工技艺传人,倾听他们讲述父辈曾经有过的风光岁月,分享他们掌声渐稀的落寞和忧心技艺后继无人的感叹。以田野调查和文献及民俗等方面的资料为依据,对福建及台湾地区的民间艺术中的手工技艺进行了不同种类的论述及梳理,在各类学报上发表有关闽台民间手工技艺的论文多达四十篇,先后推出《闽文化民间艺术探美》、《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调查研究》、《厦门蔡氏漆线雕手工技艺研究》、《同安锡雕手工技艺研究》等专著。不知不觉在厦门的集美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从青年磨合到中年,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执着研究,俨然使自己成为一名闽台传统手工技艺的研究专家,让我游刃有余地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书法、水彩、连环画上都已形成应有的艺术特点。
我渴望在未来成为国内高校中顶尖的民间手工技艺研究专家,读博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希望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与科研训练,能赋予我扎实专业知识与前沿研究能力,成为一个在学术和人格上都更加成熟、更具深度的人 。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前身始于1925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艺术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培养了沈福文、胡一川等大批优秀人才,人文底蕴深厚。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先后与新西兰、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很高兴与博士班的同学们携手共进!读博生涯就像一场探索未知的冒险,我们会相互陪伴,彼此鼓励。希望往后的岁月里,我们都能带着这份坚持与热爱,在学术海洋里乘风破浪,收获满仓的知识宝藏 。
对于能进入马来西亚的和立大学读博,我的心中满是憧憬与期待。我期待着在这所知名学府里,聆听顶尖学者的教诲,汲取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在丰富多元的学术资源中,不断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让知识的养分滋养我的成长。
祈愿和立大学的学术之树常青,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成为每一位学子心中温暖而明亮的回忆。愿母校如展翅鲲鹏,在教育的苍穹中越飞越高,以深厚底蕴为翼,托举万千学子奔赴锦绣前程 。
【 产业博士 精选收录】
让我们一起
用教育点亮人心
用眼睛丈量世界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