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前所未有,但企业家的焦虑也前所未有:技术更新太快、竞争压力太大、组织内耗太重、政策变化太快。
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文化根基的管理,就像没有地基的大厦,再高也不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三棵树给了中国企业一个极富启发的答案:
企业要想真正强大,必须“顺势而为”,更要“以道御术”。
这套模式,正是中国式管理的实践样本,也是中国式管理学院成立的底层底气。
“道法自然”三个字,中国人都听过,但能把它真正用在企业经营上的,几乎没有。
三棵树却做到了,而且做出了行业标杆。
道家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棵树把这句话用在战略判断上:
不是盲目扩张,而是顺势而为。
当外资巨头在一二线城市厮杀,它选择深耕三四线市场,避开锋芒;
当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它提前收缩高风险的大B业务,把资源投向小B渠道、县域市场、乡村振兴和工程涂料;
更早一步布局工业涂料、环保材料、新能源汽车涂料,精准踩中政策红利。
很多企业倒在趋势面前,
但三棵树靠“顺势而为”,一直在顺风走、风大时起飞。

三棵树的绿色发展不是跟风,而是“顺应天道”的深入认知。
在建设莆田生态工业园时,按西方模式应该是推平、填土、建厂房。
但三棵树选择的是:
不破坏、不强行改变、保留自然原貌。
结果,园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也是国内最美的涂料工厂之一。
这不是情怀,而是战略——绿色就是未来顶层竞争力。
道家讲“顺应自然”,三棵树把它理解为:化学品也要善良。
因此研发出“健康+”标准,主动提出高于国家要求的环保指标,推出母婴级涂料、食品级净味产品等。
别人做产品,三棵树做生态;
别人想卖东西,三棵树想守护健康;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中的“以德立品、以道立企”。
很多人误解了“无为”以为是“放任不管”。
但道家真正的意思是——
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不用人治解决制度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棵树的管理体系,正是“无为而治”的现代版本。
比如“三棵树反腐制度”:
贪污20元以上直接开除。
不是“视情况而定”,
不是“看业绩决定”,
而是铁律,不讲条件。
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层:
制度替代人情,减少领导的主观干预。
在制度严格之外,三棵树却给出了37项员工福利:
免费中医问诊
子女中考陪考假
员工家庭关怀
员工“无忧基金”帮助员工与经销商度难关(累计2.7亿+慈善捐赠)
严格与慈爱并存,刚柔并济。
这正是道家所说的: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很多公司在“用人”——
但三棵树在“成人”。
它把道家的“修己安人”变成现代制度:
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管理和专业两条路径,人人都有成长空间
30%员工持股:让员工不是打工者,而是事业合伙人
读报、读书、悟道机制:培养员工的判断力、定力与修养
一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从“被管理”,变成“自我驱动”。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中最珍贵的力量:
自我进化的组织心力。
真相一:文化不是软性资产,是最强硬的生产力。
“文化创造价值”在三棵树不是口号,而是商业事实。
真相二:现代管理不是唯一答案,“道”才是底层母体。
西方的术重要,但道家的智慧让企业不走偏、不走急、不走短期。
真相三:企业的未来不是规模,而是生命力。
能不能穿越周期,不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取决于:
你的组织有没有“自愈、自驱、自进化”的能力。
三棵树做到了,华为做到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在成为这种模式的实践者。
三棵树的成功来自道家智慧的现代化、系统化应用。
而中国式管理学院做的,正是把这种“可复制的中国式管理体系”真正结构化、课程化、可落地化,为企业家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国式管理方法论 + 东西方管理融合工具箱”。
在这里,企业家不仅能得到管理方法,更能得到三样比方法更重要的东西:
借助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的智慧建立自己的管理哲学。
文化(道)→ 机制(术) → 组织 → 执行 → 创新
用一套中国企业真正能用、能落地、能取得结果的管理框架。
学习像华为、三棵树这样的企业:
把文化变成核心生产力,把组织变成战略武器。

中国式管理,不是古代智慧的复刻,也不是对西方管理的抵抗,而是:
用文化找根,用制度固形,用创新开路。
企业走多快,看技术;
企业能走多远,看文化;
企业能不能穿越周期,看“道”。
三棵树用行动证明:
道,不是玄学,而是最实用的管理学。
对于正在寻找新增长、新思路、新生命力的中国企业家而言,
中国式管理不是选择题,而是未来的必修课。
如果你希望让企业在未来十年持续增长,
中国式管理学院,就是你应该踏入的下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