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旅游的溯源还要从人类追求于外部世界和谐的本质特性中探索找寻答案。
人类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高级生物,是万物生命的高阶状态。生命自诞生以来便离不开环境,据此人类始终需要和外部社会保持和谐共存的状态,这种和谐共存是生命本身的能动性,也可以直白地说成是人类不自觉的审美追求。
人类感官在视听两觉是靠后出现的,这表明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审美是从粗浅逐渐变成精细,视听让人们不自觉感受远方,这是从生理上的审美延伸,感官发展符合刺激从近到远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远方因为脱离视线范围,往往就会让人产生虚幻感,这种虚渺的感觉让人类产生亲临远方的冲动,从而克服心理上对远方的盲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科技手段,了解远方。但人类通过自身感官看世界的需求并不会因为在网络充斥着画面优美,虫鸟啼叫的视频就会降低。反倒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与进步会更深入的发掘,人类的内在审美,这种审美必然与世界更加同步的联系在一起。
从最开始的人类审美角度看,旅游是一种广义的审美形式,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次,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是文化创造与消费结合的过程。旅游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相辅相随的。人类旅游范围大小与文化发展程度成正比,文化处在初级阶段旅游范围就狭小;文化繁盛,旅游范围与之同步扩大。这是因为文化兴盛的背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会带动旅游发展,同时旅游的发展必然正向刺激文化的发展。
初民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生存斗争中浮现,集体劳动时诗歌的产生,粗陋的工具开始生产具备审美诉求的装饰品,粗犷的舞蹈线条这些都是在早期人类在为旅游发展播下的审美种子。原始部落的迁移更是让初民发现了远方的美,这些都是早期的人类旅游活动。
从人的自身审美潜意识与人类发展看,旅游绝非只是一项普通产业,而是更为高级的人类活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