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制度,不在流程,而在人。
而“人”的核心,是精神。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不取决于资源的多少、模式的先进,而取决于领导者的格局与心性。
当今时代,企业家的角色早已超越了财富创造者,他们更是文化的缔造者、价值的传播者与社会精神的引领者。
在这一层意义上,中国式管理,正是企业家精神再生的道路。
在儒家思想中,治理的起点在“修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的逻辑,正是中国式管理的底层逻辑。
所谓“修身”,不是简单的道德约束,而是一种自我觉察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企业家的修身,体现在定力、胸怀与格局。
当领导者能“静而不躁、仁而不弱、智而不傲”,企业文化就有了稳固的根。
管理者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即便制度再完备,也难以形成健康组织。
而当领导者具备修身的深度,企业的文化、团队的精神,自然会被感染、被塑造、被统一。
修身,不只是个人修炼,更是组织治理的起点。
西方管理讲“术”,中国式管理讲“道”。
“道”是理念与信仰,“术”是方法与工具。
在中国式管理体系中,“道”是战略高度,“术”是执行路径。
没有“道”的术,是空的;没有“术”的道,是虚的。
道决定方向,术决定成效。
当企业家理解了“道”的重要性,管理就不再是简单的“控制”与“激励”,
而是一场“价值的引领”与“精神的共鸣”。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真正高明的管理,不在于掌控他人,而在于成就他人、化育团队、顺势而为。
这正是中国式管理的智慧:
——以道定向,以术达成;以心领人,以文化人。

制度能维持秩序,但唯有文化能激发创造。
企业若以制度为骨,却无文化为魂,终究难以走远。
在方太集团,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成为企业核心价值;
在同仁堂,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塑造了长久的品牌生命力;
在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成为穿越周期的动力之源。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在用“文化”驱动“管理”,
用“信念”激发“行动”,
用“道义”凝聚“组织”。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与西方模式最大的不同。
它不是冷冰冰的体系运转,而是一种有温度的文化运行机制。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不仅关注“治企之术”,更关乎“成人之道”。
企业家,不仅要让事业成功,更要让人心向善,让团队成长,让社会受益。
这是企业家的“内在超越”——
从“做事”到“做人”,
从“成功”到“成就”,
从“利益中心”到“价值中心”。
当企业家以“成人达己”为志业,
企业也将从单纯的商业体,蜕变为具有文化与社会担当的生命体。
中国式管理,不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对未来的探索。
它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企业管理层面的精神延续,
也是全球管理思想体系的一次东方性重构。
在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愈发稀缺的时代,
唯有以“道”为引、以“德”为基、以“心”为本的管理,
才能让企业拥有穿越周期的智慧与能量。
正如中国式管理学院所倡导的:
“守正·融合·创新”——守中华之正,融东西之智,创未来之道。
企业家的成长,
从学习“术”,到领悟“道”;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人心;
这,正是中国式管理赋予当代企业家的最高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