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
我们谈战略、谈创新、谈数字化,
唯独很少再谈“人”。
每一个企业都在追逐速度、规模与效率,
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发现——
当组织失去温度,效率就会变成冷冰冰的数字。
而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
都有一个共通点:
它们活得像一个“有呼吸的生命体”。
方太集团的创始人茅忠群说:
“企业的终极竞争力,是文化的竞争力。”
方太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源头,
提出“以仁为本,以善立业”。
在方太,利润不是目标,而是“行善之后的果报”;
员工不是成本,而是共同修行的伙伴。
结果呢?
这个坚持“不打价格战、不做代工”的家电企业,
成了中国高端厨电市场的长期第一。
中国式管理的智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文化有了信仰,企业的每一步都能走得笃定。
有一次,海底捞的员工捡到顾客掉落的金手链,
没有上报流程,而是直接开车几十公里送还。
这件小事没有被批评“违规操作”,
反而成为培训教材的案例。
为什么?
因为在海底捞的管理体系中,
流程不是用来束缚人,而是为了让人更有判断力。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逻辑:
制度是外在的秩序,信任才是内在的秩序。
任正非从不把“奋斗”当口号。
他说:“活下去,靠的是信仰。”
华为的“自我批判文化”,
让组织始终保持危机感和学习力;
那种精神,不靠KPI激励,
而靠一种内在的“使命驱动”。
这正是道家的智慧——
不与万物争,而自强不息。
当一个企业相信“修己以安天下”,
它自然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很多人以为“中国式管理”就是讲国学、讲传统,
其实不然。
它不是回到过去,
而是用文化的根,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它让企业管理从“做事逻辑”回到“做人逻辑”;
让组织从“控制系统”变成“成长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式管理不是对西方的否定,
而是对**“人本主义”与“文化觉醒”**的再定义。
我们活在一个快得惊人的时代。
技术变得聪明,商业变得复杂,
但人,越来越焦虑。
中国式管理告诉我们——
快不是问题,没方向才是问题。
当企业回到“文化之根、人心之本”,
速度就不会成为焦虑的源头,
而会变成成长的动力。
中国式管理,不是要我们慢下来,
而是要我们在奔跑中保持呼吸。
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
不在于它有多少资产、多少员工,
而在于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当企业懂得修身、懂得自省、懂得守道,
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
而是一种文明的载体。
这,正是中国式管理学院所坚持的:
“守正·融合·创新——
让中国的文化智慧,
成为企业行稳致远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