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朋友圈
同样是“3000”这个数字,后面跟的是新币还是人民币,能把一个人的生活直接拉成两部完全不同的剧:在新加坡,有人拿着三四千新币,和同学一起合租一套带小院子的小联排,周末坐几站地铁就能去海边放风;在国内不少城市,三四千的工资,可能还在纠结要不要再往外环搬一站路,才能找到勉强合适的合租间。
很多人一提新加坡,第一反应都是“消费高”“物价贵”,习惯性地把新币一股脑儿换算成人民币,然后心里一紧:“这也太贵了吧!”可如果你先把汇率放一边,只看同样的数字在两地能买到什么,你会发现,新币背后的购买力其实并不弱——甚至在衣食住行的关键环节上,普通人的体感是:同样写在工资条上的那串数字,在新加坡能撑起的生活质量,更完整、更体面一点。
在新加坡读书,到底“贵”在哪儿?先不聊宏观经济,就从1 块钱、一顿饭、一个奢侈品说起,站在一个普通留学生、普通打工人的角度,算一笔很生活化的账。

现在汇率大概是: 1 新币 ≈ 5.45–5.5 人民币。
很多刚来新加坡的同学,一开始很容易把“1 新币当 1 人民币”在花,结果月底一看账单:怎么钱飞得这么快?
所以后面说到的所有价格,你可以在脑子里自动乘以 5.5,换算成人民币感受一下。
1 新币本身买不了太“硬核”的东西,但在新加坡日常生活里,它大概就是一个“小单位”:
一段公交或地铁的车费 新加坡公交/地铁按里程计费,用交通卡的话,0–3.2 公里大概 0.92–1.50 新币。
